当前位置:释海见 > 助印 > 正文内容
助印经书

在佛光与红尘间流浪的诗人

2小时前助印4

布达拉宫的金顶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生辉,经幡在风中猎猎作响,吟诵着亘古不变的经文,三百多年前,这座圣殿里却曾囚禁着一个最不情愿的囚徒——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当夜幕垂落,万籁俱寂,他悄然翻越宫墙,在拉萨八廓街的小酒馆里,在月光与酥油灯交织的微光下,写下那些令佛心震颤的诗句:“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的降生,本身便是一场命运与政治的交织,1683年,他诞生于藏南门隅一个宁玛派红教家庭,童年沐浴在相对宽松的宗教氛围中,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桑结嘉措为稳固权力,秘不发丧,暗中寻访转世灵童,十五岁那年,仓央嘉措被迎入布达拉宫坐床,骤然从山野少年跃升为雪域至高无上的法王,这身份非他所求,却如金铸的枷锁,将他牢牢禁锢于佛光笼罩的圣殿。

布达拉宫森严的戒律与少年活佛体内奔涌的青春热血,构成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他渴望自由,渴望真实的情感,拉萨的街巷间,便多了一个化名“宕桑旺波”的俊朗青年,在八廓街黄房子的小酒馆里,在玛吉阿米温柔的目光中,在世俗的烟火与情歌的旋律里,仓央嘉措短暂地挣脱了“达赖喇嘛”的神圣桎梏,回归为一个有血有肉、会爱会痛的凡人,佛经的墨迹未干,情诗的笔锋又起,他灵魂的战场,在圣殿的肃穆与酒肆的喧哗间激烈拉锯。

“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这灵魂的撕裂与挣扎,最终结晶为仓央嘉措笔下那些不朽的诗篇,他的诗歌,是雪域高原上绽放的奇异双生花,一面是作为达赖喇嘛必须创作的庄严道歌,充满对佛法的礼赞与深邃的宗教哲思;另一面,则是源自本心、自然流淌的情歌,大胆直白,热烈真挚,以最朴素的语言直击人心,他写邂逅的惊艳:“那一日,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他写思念的煎熬:“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他写求而不得的无奈:“压根儿没见最好的,也省得情思萦绕”,这些诗句,如高原清冽的溪流,涤荡着后世无数灵魂。

“不负如来不负卿”——这被无数人传颂、视为圆满结局的七个字,细究其出处《情歌》第六十六首,却是一个巨大而悲怆的反讽,原诗分明是“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哪里是宣言,分明是撕心裂肺的诘问与永无答案的叹息!仓央嘉措清醒地认识到,在森严的政教体系与个人情感追求之间,在神圣的“佛”与凡俗的“卿”之间,根本不存在两全其美的通途,这“双全法”的叩问,是他短暂一生悲剧性困境最精炼的注脚,字字泣血。

政治风云最终吞噬了这位在佛性与人性间苦苦挣扎的年轻活佛,1705年,摄政桑结嘉措在与蒙古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的权力斗争中兵败被杀,仓央嘉措随即被拉藏汗上奏清廷,指斥为耽于酒色、不守清规的“假达赖”,请求废黜,1706年,在清廷使臣的押解下,仓央嘉措踏上了北上京师的不归路,行至青海湖畔,年仅二十三岁的诗人活佛溘然长逝,官方记载为病故,民间却流传着诸多充满诗意的猜测——遁走、隐逸,或如他诗中预言般“飞天成仙”,青海湖的波涛,最终成了埋葬他所有矛盾与痛苦的巨大坟茔。

仓央嘉措的肉身消逝于青海湖的烟波,他的诗魂却如高原的格桑花,历岁月风霜而愈加绚烂,他那些在当年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情歌,冲破了宗教与政治的藩篱,在藏族民间口耳相传,历久弥新,从拉萨的街巷到世界屋脊的牧场,人们传唱着宕桑旺波的炽热与忧伤,布达拉宫脚下,八廓街的转经道上,游客们依然能听到歌者用藏语深情吟唱他的诗篇,那间名为“玛吉阿米”、承载着无尽传说的黄色小楼,已成为无数心灵朝圣之地。

仓央嘉措的永恒魅力,正在于他灵魂深处那无法弥合的撕裂与无比真诚的袒露,他并非成功的活佛,亦非彻底的情圣,而是一个被抛入巨大命运漩涡中,既无力“不负如来”,亦难全“不负卿”,却始终以赤子之心勇敢凝视自身困境的凡人,他的诗,是神性与人性激烈碰撞时飞溅出的夺目星火。

当我们在红尘中辗转,面临责任与热爱、道义与私心的两难时,仓央嘉措那穿越时空的叹息——“世间安得双全法”——依然会幽幽响起,这叩问没有答案,却以其巨大的悲悯与真实,映照出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仓央嘉措最终既负了如来,也负了卿,却以生命为墨,在雪域高原的苍穹上,刻下了一个大写的、充满矛盾又无比真实的“人”字——这或许正是他留给浮世最珍贵的舍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助印经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shihaijian.com/zhuyin/1658.html

“在佛光与红尘间流浪的诗人” 的相关文章

为什么要回答印经书的问题?

助印经书是用财宝支撑法宝,保护佛法推广发扬的一种方式;也是很多人随喜法施,把福报利益回归出生、累世亲属、与命中注定的人结婚的一种方式。在所有的施舍中,法律是最重要的,但我们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推广这些经典,真正发挥它们平静和教育人心的力量呢?我想了解一下经典的助印方法:问:如何参加助印经书?答:你可以参...

福报之源:助印经书的神奇力量

活字印刷,作为一项古老而神奇的技术,已经存在了几千年。最早的活字印刷技术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将文字刻在木板上,再将木板按排好的顺序组合起来,然后涂上墨水,通过印刷将文字转移到纸上。这一技术的诞生为后来的活字印刷奠定了基础。活字印刷对佛教经典的意义 佛教经典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

千本经典揭秘:印经书目录全收录

千本经典揭秘:印经书目录全收录是一本详尽介绍印经书的百科全书。印经书作为古代经书的重要形式,承载了无数智慧与文明的积淀。本书为读者呈现了丰富而精彩的印经书目录,旨在揭示印经书的魅力与内涵,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经典之作。一、印经书的历史起源印经书是一种将佛教经典以印刷方式制作而成的书籍。它的历史可追...

千年珍本:助印经书目录揭秘!

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经书,这些经书作为人们探索智慧、追求真理的工具,至今仍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而助印经书目录作为经书出版和传播的重要工具,其珍贵性和重要性不可忽视。助印经书目录的起源和演变 助印经书目录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目录称为“书籍题跋”。随着时间的推移...

拓印经书,成就佛缘,功德加持,福满人间

佛缘即是一种缘分,是指我们与佛教之间的联系和感应。拓印经书是一项传统而崇高的功德行为,不仅能够传承佛教智慧,也能为自己和他人积累福报。拓印经书不仅是一种佛缘的体现,更是一种佛缘的延续。拓印经书,怀帝人心 拓印经书,是将经文用特定的工艺方法将其复制于纸上,作为佛学学习、修持和传播的工具。拓印经书因其...

拜读《大悲咒》,邂逅内心深处的宁静

佛法作为一种智慧的心灵抚慰,极其强大的力量,已经影响了无数人的内心世界。而在探寻这种力量的过程中,我意外地接触到了一篇《大悲咒》,这是一部关于念佛修行的经典。拜读这篇悲咒,使我有幸邂逅到内心深处的宁静,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段经历。探寻内心的迷惑在拜读《大悲咒》之前,我一直处于内心迷茫的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