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思归,一声佛号中的净土修行
暮色四合,钟声悠悠,佛号在寺院中轻轻响起,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过心田,那声音仿佛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召唤,让漂泊的心蓦然生起一种归家的渴望,此岸黄昏,尘世喧嚣,多少灵魂在迷途中踟蹰,在轮回的漩涡中挣扎,而佛号声声,正是那穿越生死迷途的归舟,载着众生驶向彼岸的故乡。
“思归”二字,在净土法门中,蕴含着深刻的双重意蕴,其一,是“厌离娑婆”,娑婆世界,佛经中喻为“堪忍”,众生于此忍受着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等八苦的煎熬,如《法华经》所叹:“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这并非消极的厌世,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清醒洞察,是对轮回之苦的深刻体认,其二,是“欣求极乐”,净土宗祖师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开示“二种深信”: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正是这“厌离”与“欣求”的交织,构成了“思归”最深沉、最迫切的动力,如同游子对故园热土的魂牵梦萦。
佛号“南无阿弥陀佛”,正是这“思归”之心最直接、最有力的表达与承载。“南无”是梵语,意为皈依、归命,是全身心的交付与托付;“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圣号,象征无量光、无量寿的无尽慈悲与愿力,当行者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这简单的六个字,便是一次完整的皈依仪式,一次对极乐故乡的深情呼唤与确认,声声佛号,如游子思乡的叹息,如赤子归家的啼唤,是心灵朝向净土坐标的虔诚导航。
佛号不仅承载着“思归”的愿力,其本身更是“思归”最殊胜的舟筏,净土法门强调“持名念佛”的简易与直捷,当行者摄心一处,专注持念“南无阿弥陀佛”时,万缘渐息,妄念渐消,这声声佛号,如同清泉,洗涤着心灵的尘垢;如同甘露,滋养着菩提的善根,在专注的持念中,行者与弥陀的慈悲愿海相应,内心自然生起安稳、清净与法喜,古德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念念相续的佛号,正是浊世中一条澄澈的归家之路,引导着漂泊的心灵穿越无明暗夜,趋向光明彼岸。
更深一层观照,“思归佛号”的终极指向,是回归我们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开示:“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正是我们心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之光;“无量寿”,正是我们法身本有的真常之性,声声呼唤“阿弥陀佛”,念念思归极乐净土,其最深密义,正是唤醒我们沉睡的自性佛,当行者念到“一心不乱”,念到“能所双亡”,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的境地时,那声声佛号所唤起的,正是自性弥陀的全体显露,是心土不二的究竟证悟,归家已毕,故乡即在当下,如玄奘大师所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言:“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量寿佛……现在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乱。”这“令心不乱”的加持,正是自性光明在弥陀大愿催化下的朗然现前。
一声佛号,念念思归,它是对娑婆苦海的厌离,是对极乐莲邦的欣慕,是穿越生死迷航的舟楫,更是唤醒自性弥陀的密匙,在喧嚣的尘世中,当佛号响起,此岸的黄昏便透出彼岸的晨光熹微。
那声声呼唤,是灵魂深处对永恒的乡愁,是漂泊者认取归途的密码——它最终指向的,是心性中那从未失去的故乡明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