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方佛光耀刺桐城,泉州开元寺的信仰交响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的窗棂,在缭绕的檀香中,无数虔诚的身影在殿前深深俯首,他们膜拜的,并非寻常汉传佛寺中常见的三世佛或释迦牟尼独尊像,而是五尊庄严殊胜、各具妙相的佛陀——这便是开元寺大雄宝殿中供奉的密宗五方佛。
开元寺大雄宝殿内,五方佛巍然端坐于莲台之上,其布局深具密宗曼荼罗的玄奥意蕴,中央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象征至高无上的法界体性智,如虚空般涵容万物;东方阿閦佛,代表大圆镜智,如明镜映照万象;南方宝生佛,象征平等性智,以无量福德滋养众生;西方阿弥陀佛,体现妙观察智,洞悉众生根器;北方不空成就佛,则具足成所作智,成就一切利生事业,五佛各司其职,共同构筑起一个圆满的智慧与慈悲的宇宙图景。
开元寺五方佛的供奉,绝非孤立现象,而是泉州作为宋元“东方第一大港”的必然产物,彼时刺桐港千帆竞发,商旅辐辏,多元文化在此激荡交融,密宗随海上丝路东渐,其深邃的义理与恢弘的仪轨,契合了这座开放城市的精神需求,开元寺五方佛的格局,正是这一历史风云在信仰层面的璀璨结晶,是海上丝路宗教传播的活态见证。
开元寺的宗教交响曲,其旋律之丰富远不止于五方佛,步入大雄宝殿,目光所及,那些支撑着巨大殿宇的辉绿岩柱础,竟赫然雕刻着印度教中狮身人面的毗湿奴坐骑迦楼罗、湿婆的坐骑神牛南迪等形象,殿后回廊两根十六角形石柱上,印度教经典《摩诃婆罗多》中的故事场景栩栩如生,这些石柱,原是元代泉州印度教寺宇的遗物,在历史变迁中,被智慧地融入佛殿建筑,成为不同信仰在泉州和谐共生的无言诗篇。
开元寺的多元文化印记,更如繁星般点缀于寺内各处,戒坛上方的藻井结构繁复精妙,二十四尊木雕“飞天乐伎”手持南音乐器,衣袂飘飘,梵音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甘露戒坛本身,作为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齐名的中国三大戒坛之一,其形制与内涵,亦融合了显密教法的精髓,寺内巍峨耸立的东西双塔——镇国塔与仁寿塔,其须弥座与塔身浮雕中,既有佛本生故事,也可见古代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的异域元素,甚至天使形象亦隐约可辨,这些来自不同文明体系的符号,在开元寺的殿堂与塔影间,共同谱写着超越单一宗教的宏大叙事。
开元寺的包容,并非无原则的杂糅,而是基于深刻文化自信的“和而不同”,这种精神特质,深深植根于泉州作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历史土壤,宋元时期,伊斯兰教清净寺的宣礼声、基督教聂斯托利派(景教)的诵经声、摩尼教草庵的光明信仰、道教关岳庙的香火、妈祖天后宫的虔诚祈祷……各种信仰如百川归海,在泉州城和谐共存,开元寺以其恢弘气度,成为这一多元共生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它无声地宣告:真正的信仰力量,在于以智慧之光照亮差异,在理解与尊重中寻求精神的共通与升华。
开元寺五方佛的智慧之光,穿透了千年的历史烟云,至今仍照耀着泉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当我们凝视那五尊庄严佛像,感受殿宇间不同文明符号的交响,触摸那些承载着印度教记忆的石柱时,我们触摸到的,是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明珠的开放胸襟,是中华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磅礴气度。
开元寺的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饰,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包容与对话的永恒价值——在众声喧哗的世界里,唯有理解与尊重,才能让不同文明如五方佛般各放光明,共同构筑人类精神的璀璨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