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释海见 > 经书 > 正文内容
助印经书

佛教中国化——谈魏晋玄学和佛学的融合

1年前 (2024-02-28)经书80

魏晋玄学是《老子》、《庄子》和《周易》为基础发展出来的学说,是中国哲学体系重要的节点。佛教传入中国,必不可免地与中国固有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相抵触,其中主要是儒家思想及其变种。从秦始皇“以吏为师”确立法家的地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汉经学的兴衰,到魏晋玄学的流行,其间经隋唐佛学,到宋明理学,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运动变化的系列。隋唐之际佛教独步青云,也不是偶然的。

1、玄学与佛学的合流

玄学的主要思想,就是讲“体”和“用”的关系。以“无”为体,以现象世界为用是占主导的流派。佛学传入中国以后,首先的问题是如何解释“佛”等问题。佛学是以“空”为核心歪曲现象世界,因此二者在唯心主义本体论上有契合的可能。

东晋时期,影响最大的道安和尚首创了“本无”一派,以绝对的“无”解释佛教的经义。他说:“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身。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真如法性的根本,就是这种存在但却讲不出来的“无”,它与作为现象的存,“卑高”亦即体用不同。道安的高徒慧远也主张“至极以不变为性,得道以体极为宗”,认为本体是永恒的法性,同道安的学说并没有根本的不同。

玄学与佛学的合流,开始于魏,极盛于东晋。这一时期的佛学家,不仅通读佛教的经典,同时也是玄学家。如慧远本人就“博综大艺,尤善庄、老”,支道林与殷浩,刘恢道玄学家“并为一代名流,皆著尘外之狎”。

这一时期,玄学与佛学虽然合流,但仍保持了自己的特点。佛教僧侣始终是号召出世的,并意识到佛经与老庄有潜在的不同。慧远幼年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却在学习了《般若经》以后,公开抛弃了儒家,“儒道九流,皆糠糟耳”,玄学“对天独绝之教,不变之宗,固不得同年而语其优劣,亦已明矣。”道安不准徒弟比附玄学,但没有更进一步的发挥。

2、佛学的独立发展

把玄学与佛学从理论上区别开来的,是僧肇。鸠摩罗什从西域到达以后,僧肇从他那儿进一步学习了佛教经义。他首次以明晰的语言,运用带有辩证法意义的相对主义,论证了出离生死两端,即体即用的“性空”哲学。

僧肇以因缘谛合,构成事物的佛教唯心主义认识论。他认为:“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从这里出发,僧肇诡辩道:“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哉?譬若常无,岂待缘而后也?”世界上的事物如果是“有”或“无”,都不是因缘谛合的产物,因此,法性“不有亦不无”,出离了生死两端,证明法性的“空”,就是“不真”。

僧肇运用这种学说批判了当时的六家七宗,认为他们都或偏执于“有”,或偏执于“无”,把世界理解成为真空的,或绝对的假。“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即色者,明色不自色,故虽色而非色也。……此直语色不自色,未领色之非色也。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僧肇讨论了这几派的利弊得失以后综合批判道:“此直好无之谈,岂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不真空论》)把道家各家划入了玄学家异端,认为他们偏离了佛学。

僧肇的理论引起了震动,当时偏安江南的慧远抚几叹曰:“未尝有也。”玄学家刘遗民也说:“不意方袍,复有平叔”,把僧肇比作玄学开创者之一何晏,并与僧肇书信往还,探讨经义。僧肇的学说,在当时取得了独占地位,罗什也自愧不如。

汤用彤先生评论道:“肇谷之学,融合《般若》、《维摩》经,《中》《论》诸论,而用中国论学文体扼要叙出。凡印度名相之分析,事数之排列,均皆解除毕尽。此虽为文字之更革,但肇能采掇精华,屏弃糟粕,其能力难免匹敌,而于印度学说之毕化,此类作品均有建树。”笔者以为,僧肇的学说是综合印度佛学、中国玄学的产物,“屏弃”了二者的“糟粕”,用严格的逻辑形式证明佛学经义,是一种独创,是佛学本体论的中国化。

从魏开始,佛学理论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快。根据何尚之答宋文帝问,江南世家大族基本上都崇信佛教,僧侣的地位逐渐提高。支道林在杭州,王蒙比之于王弼,谢安说大玄学家殷浩的清淡比支氏,“实有惭道”。符坚攻打襄阳,自诩得到了一个半贤人,道安为一人,玄学家习凿齿只有半个。慧远在庐山,集结了一批玄学家,谢灵运清高独迈,犹称其为五百年不遇的圣人。东晋中叶以后的情况,是玄学家以高僧为师,而不是高僧以玄学家为师。

3、隋唐佛学的发展

魏晋时代,佛教争论的核心是佛的本体,然而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关键在于给予普通群众以什么样的精神寄托。如果“极乐世界”的大门总是关闭的,也就没有人迷信佛教了。成佛的道路,佛经早已讲好,但并不适应中国的情况。隋唐时期,佛教各宗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成佛。

天台宗是隋时期流行的佛教宗派,综合了南方文学和北方禅宗的成果,明确地强调了“心”体的作用,提出了“一心三观”、“一念三千”的学说,认为一心包括了中观、客观和假观三种认识;心体在一瞬间的运动变化,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千世界无穷的运动。僧侣的“止观”,就是为了认识这种“佛心”,达到成佛的境界。

华严宗讲法界缘起,划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

 禅宗,直接去掉了止观和四法界,将一切主观和客观世界统一到无区别的一心。慧能认为“但离一切相,性体清静”,人们存在的一切条件都不考虑,人的本性是无差别的佛性,“世人性本清净,万性自性,便修于善行。”故而“一灯能除千年阇,一智能灭万年遇”。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助印经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shihaijian.com/jingshu/30.html

返回列表

没有更早的文章了...

下一篇:助印经书有何善缘和福报

“佛教中国化——谈魏晋玄学和佛学的融合” 的相关文章

助印经书有何善缘和福报

助印经书,广结善缘,圆满福报佛法中,因果与缘起并重,认为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看似空无一物的“空”,实则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着因缘的到来,显现出万千世界。助印经书,正是广结善缘,圆满福报的殊胜因缘。广结善缘佛经是佛陀的教法结集,蕴含着无上的智慧和慈悲。助印佛经,即是对三宝(佛、法、...

助印经书有什么讲究

都说“将此身心奉尘刹”,愿意将此身奉献给一切有情无情了,何况只是四大假合之物的此身,更应以之为器具,利益每一个当下的业缘;凡夫、圣者都是在当下的业缘中成就的。在面对一切有情无情,与之互动的当下,都要去觉察,是起恶念或善念?每个当下的恶念、善念都有因果。起善念则步入古仙人道,成就圣道;起恶念则是为三恶...

助印经书有哪些功德?助印经书时不署名有功德吗?

在佛教传统中,经书被认为是佛陀智慧的载体,传播经书等同于传播佛法,因此助印经书自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助印经书的功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承佛法:助印经书有助于佛法的保存与传播,使更多人能够接触到佛陀的教诲。利益众生:通过阅读经书,众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指导和慰藉,从而减少痛苦,增长智慧。累...

哪里可以助印经书?中佛网助印经书流通处

各位善知识,助印经书,功德无量!不仅能弘扬佛法,还能为自己和他人种下福报。如果您发愿助印经书,中佛网助印经书将为您提供便捷的流通渠道,助您圆满心愿!中佛网助印经书流通处,助印经书点这里中佛网作为国内知名的佛教网站,多年来致力于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您可以在中佛网助印专区选择您想助印的经书,并填写相关信...

学佛为什么要持戒?

学佛之路,戒律为基。佛陀临终遗训,嘱咐弟子以戒为师。持戒,不仅是实践佛道的基础,更是众生显露佛性的必由之路。持戒之益清净身口意:持戒能约束我们的行为,让我们远离恶行,清净身口意,为修心奠定基础。护持正念:戒律如同明灯,时刻提醒我们谨言慎行,护持正念,不堕邪道。积累福报:持戒是积德行善之举,能为我们积...

如何祈福?祈福的四种方法

祈福,是祈求福报,祈求幸福。而祈福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最为殊胜的莫过于:知福、惜福、种福、培福。祈福的四种方法知福:懂得感恩,常怀知足之心。人生在世,总有不如意之事。但若能知福,知足常乐,便可化解烦恼,拥抱幸福。惜福:珍惜当下,不浪费福报。我们拥有的每一份福报,都是前世修来的。因此,要珍惜福报,不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