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光不在别处,就在勘破如露如电的幻相之后,我们依然能深情拥抱这梦幻泡影般的人间
我们这时代,手机通讯录里塞满了数百个名字,却仍有人深陷孤独的泥沼;物质财富如潮水般涌来,焦虑却如影随形,啃噬着人心,我们执着于名,执着于利,执着于情,执着于形形色色虚幻的拥有——这些执念如藤蔓缠绕,将灵魂勒得窒息,佛陀在《金刚经》中留下六句偈语,如六把利刃,斩断缠绕的藤蔓,为困顿的灵魂开凿出一条解脱之路。 “一切有为法”,佛陀开示道,这“有为法”正是我们紧抓不放的种种:财富、地位、情感、身体……它们皆非永恒不变,古时曾有一富商,一生吝啬守财,将金银深锁于地窖,日夜守护,唯恐有失,临终之际,他紧攥钥匙,目光却无法穿透那厚厚墙壁,最终只得含恨而终,那金库何尝不是他亲手打造的牢笼?他执着于那冰冷金属,却不知“如梦幻泡影”,一切终将消散,他至死未能参透,那金库的墙壁,正是他心中执念所筑的铜墙铁壁。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佛陀以精妙譬喻点醒世人,世间万物,皆如晨露短暂,似电光迅疾,多少痴情男女,为情所困,将刹那心动误认作永恒归宿,一旦情变,便觉天崩地裂,世界失色,殊不知,那炽热的情感,亦如露珠般易逝,电光般倏忽,古人早已洞悉此理,秉烛夜游,正是对“昼短苦夜长”的清醒回应,在露珠未晞、电光未灭之际,珍重眼前一刻的璀璨。 “应作如是观”,佛陀教导我们以智慧之眼观照,这“观”字,正是破执的利刃,当焦虑如潮水涌来,不妨静坐片刻,专注于一呼一吸之间,让纷繁的念头如云卷云舒,自然来去,地铁车厢里,有人闭目调息,在喧嚣中寻得一方宁静;办公桌前,有人暂搁案牍,片刻凝神,便觉心清目明,此即“观”的实践,在当下锚定心神,不被外境所转。 “过去心不可得”,佛陀斩断我们对往昔的沉溺,那无法挽回的遗憾,那锥心刺骨的伤痛,若一味咀嚼,只会成为今日的枷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老农失马,邻里皆来安慰,他却淡然处之,失马引回骏马,儿子骑马摔伤,众人又表同情,他仍平静如常,战事起,儿子因跛足免于征召,终得保全,老农的智慧,正在于不执着于一时得失,深知“过去心”如流水东逝,不可复得。 “未来心不可得”,佛陀警醒我们勿为明日虚妄忧虑,当下“内卷”之风盛行,多少人被“的幻影所驱策,透支今日的健康与欢愉,只为追逐一个未必能抵达的彼岸,未来如海市蜃楼,看似真切,实则空无,执着于那虚幻的楼阁,只会错失脚下真实的土地与此刻的阳光。 这六句偈语,并非教人消极避世,而是引领我们勘破幻相,卸下重负,苏轼一生宦海沉浮,贬谪流离,尝尽人间冷暖,当他行至庐山,一句“庐山烟雨浙江潮”,道尽千帆过后的澄明——那曾魂牵梦萦的胜景,亲见时不过平常山水,此中真意,正是“见山还是山”的彻悟,是穿透执念迷雾后的清朗世界。 六句箴言,字字如珠,串起一条由迷至悟的解脱之链,当我们不再把露珠当作海洋,电光认作恒星,生命反而获得真正的辽阔,以出世的智慧为灯,照见“有为法”的虚幻本质;以入世的勇猛为桨,在“不可得”的湍流中清醒前行——这方是六句偈语在喧嚣尘世中为我们点亮的,那束不灭的智慧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