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平菩萨,一炷心香照尘寰
村口那棵老槐树底下,石砌的小小神龛前,香火终日缭绕不绝,粗粝的手掌虔诚地捧起香烛,点燃了,插进香炉,然后深深跪拜下去,神龛里供奉的,既非庄严的佛陀,亦非威仪的天神,而是一尊木雕的“林清平菩萨”,那木像眉目间,依稀可辨几分凡人的温厚与慈祥,仿佛一个熟悉的邻家老者,只是被岁月与人心镀上了一层温润的光晕。
林清平,本是这方水土上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人,他生前并无惊天动地的伟业,亦无玄妙莫测的神通,他的一生,却如春雨般无声浸润着乡邻的心田,村中那条泥泞不堪的小路,是他一锄一锹默默修整;邻家孤寡老人水缸里的水,是他日日挑满;谁家有了难处,他必是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他默默修补着村中泥泞的小路,也悄然弥合着人心之间那些看不见的罅隙,尤其记得那个暴雨如注的深夜,村东头老李家的孩子突发急症,他二话不说,背起孩子就冲进茫茫雨幕,深一脚浅一脚地跋涉十几里泥泞,硬是将孩子送到了镇上的医馆,那夜他湿透的脊背,成了老李家心中一座永远温暖的灯塔。
林清平离世后,他生前那些细碎如尘的善行,却在乡邻的记忆里发酵、升华,人们感念他的恩德,开始在他常歇脚的老槐树下焚香祭奠,起初,或许只是朴素地表达一份追思,人心向善的渴望与对苦难的慰藉需求,渐渐为这追思赋予了神圣的辉光,不知从何时起,“林清平菩萨”的称呼悄然在乡间流传开来,那最初简陋的祭拜处,也慢慢演变成今日这座小小的神龛,人们自发地为他塑像,将那些曾受他恩惠的感念,将那些对现世安稳的祈愿,都虔诚地寄托于这尊木像之上,这尊木像,便成了人间苦难与慈悲之间一座温热的桥梁。
林清平菩萨的诞生,正是民间信仰那朴素而坚韧生命力的生动写照,在正统佛殿的宏大叙事之外,乡野百姓以自己最直接的方式,塑造着贴近自身呼吸的神明,这尊菩萨,并非来自遥远的天国,而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带着汗水的咸味与泥土的芬芳,他回应着最具体、最卑微的祈愿——一场及时雨,一次病愈,一份平安,人们在他面前跪拜,如同在向自己内心那份对良善的渴望致敬,林清平菩萨的香火,映照出民间信仰最本真的面目:它源于对善的确认,对恩的铭记,对苦难的慰藉,以及对现世安稳最热切的渴盼,这香火,是人心在尘世荒凉中为自己点燃的灯盏。
佛殿里的金身本是泥土,而真正的菩萨总穿着沾泥的草鞋,林清平菩萨的塑像,正是由无数受惠者感恩的泪水与祈愿的香火,一层层塑就的,他从未自诩为菩萨,他的神圣性,全然来自百姓口耳相传的记忆与那份刻骨铭心的感念,这尊菩萨的存在本身,便是对“菩萨”二字最平实也最深刻的诠释——菩萨并非高踞云端,而是低眉垂目,行走于阡陌之间,呼吸于烟火之中,他无声地昭示:圣者不在金身宝相里,而在人间善念的每一次闪光中。
当香客们在那槐树下的神龛前虔诚跪拜,他们跪拜的,早已超越了那尊静默的木像,他们跪拜的,是深藏于自己心底那份对善的认同与向往,是人性中那束不灭的、温暖的光,林清平菩萨的故事,如村口那棵老槐树,根须深扎于泥土,枝叶却伸向精神的澄澈天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菩萨,或许从未远离尘寰,他就在我们每一次选择良善的瞬间里,在我们每一次向困境中的他人伸出援手的刹那中。
当香火缭绕,木像静穆,那袅袅青烟升腾处,分明映照出人心深处对善的永恒渴念与确认——菩萨不在天上,菩萨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