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释海见
> 第8页
佛法超度,以慈悲修行利益亡者的智慧与实践
2周前 (09-07)助印
死亡并非终点,而是生命形态转化的关键节点,根据《俱舍论》记载,众生的去向受"业力法则"支配——就像种子遇缘生长,生前所造善恶业力将决定转生方向,造作杀盗淫妄等十恶业者,可能堕入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而持戒行善、广修功德者,则可能转生人天善道,甚至依净土法门往生极乐世界。佛陀在《地藏经》中特别开.....
佛教寺庙住宿必知礼仪,尊重与修行的核心准则
2周前 (09-06)助印
佛教寺庙既是信仰的圣地,更是心灵栖息的净土,越来越多现代人选择在旅行或修行期间入住寺庙,体验"晨钟暮鼓,青灯黄卷"的清净生活,然而寺庙不同于世俗旅馆,其独特的丛林清规承载着千年佛教智慧,遵守这些礼仪不仅是对三宝的恭敬,更是自我修持的重要契机,本文将系统梳理寺庙住宿的完整礼仪体系,助您以如法如律的方式...
不负如来不负卿结局,爱情与信仰的终极抉择,HE还是BE?
2周前 (09-06)助印
改编自小春同名小说的《不负如来不负卿》,以现代女子艾晴穿越时空邂逅高僧鸠摩罗什的旷世奇缘为叙事主线,这部作品凭借其独特的宗教爱情题材、细腻深刻的情感描摹以及灵与肉的永恒辩题,在读者群体中持续引发热议,而最令人辗转反侧的,莫过于那个令人揪心的终极诘问——这究竟是一场得偿所愿的圆满,还是一曲荡气回肠的悲...
文殊菩萨右手持莲,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解析
2周前 (09-06)助印
在中国佛教艺术中,文殊菩萨的形象总是令人过目难忘——左手高举智慧之剑,右手却持一朵清净莲花,这看似简单的法器组合,实则蕴含着大乘佛教最深邃的哲学思考,智慧之剑斩断无明烦恼的意象广为人知,但右手所持的莲花却往往被忽视,这朵莲花与智慧之剑同等重要,它代表着文殊菩萨"悲智双运"的完整教义,是佛教最高智慧的...
玄奘法师,生平事迹与大唐西域求法的时代背景
2周前 (09-06)助印
在中国佛教史上,玄奘法师(600-664)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以十七年跋涉五万里、横跨百余国的壮举,谱写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史诗篇章,这位唐代高僧不仅是佛教中国化的关键人物,更是世界文明互鉴的先行者,本文将系统梳理玄奘的生平轨迹,深入剖析其求法事业的历史语境,全面评估其文化贡献的当代价值。时代经纬.....
妈祖,道教神仙还是佛教神仙?信仰归属探析
2周前 (09-06)助印
妈祖原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福建莆田湄洲岛的一个渔村家庭,据史料记载,她自幼聪慧过人,精通医术药理,擅长天文气象与航海知识,更以救助海上遇险的渔民和商船而闻名乡里,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年仅28岁的林默在救助海难时不幸罹难,当地百姓感念其恩德,遂自发建庙祭祀,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
佛说菩萨本业经中的菩萨道智慧与实修指南
2周前 (09-06)助印
佛教三藏典籍如星河璀璨,其中大乘菩萨道经典尤为熠熠生辉。《佛说菩萨本业经一卷》作为汉传佛教菩萨戒体系的重要理论基石,以精炼的篇幅系统构建了从初发心到成就佛果的完整修行地图,本文将从经本溯源、义理架构、实修次第及现代转译四个维度,揭示这部千年圣典历久弥新的实践智慧。该经现存汉译本为三国吴支谦所译,.....
唐代甘州佛寺,丝路明珠映照下的佛教文化盛景
2周前 (09-06)助印
甘州的战略地位与佛教传播基础作为唐代河西节度使治下的军事重镇,甘州扼守丝绸之路咽喉,商队驼铃与梵呗诵经声在此交织,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甘州"当四达之冲,商胡杂处",这种开放格局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沃土,自东汉佛教东渐以来,河西走廊逐渐形成以凉州(武威)、甘州(张掖)、沙州(敦煌)为核心的佛教文化.....
佛教持戒的十种利益,清净身心,增长福慧
2周前 (09-06)助印
在浩瀚的佛教修行体系中,持戒犹如大厦之基、渡海之舟,是修行者迈向解脱不可或缺的根本法门,佛陀在《四分律》《十诵律》等经典中反复强调:"诸佛子当以戒为师,戒为菩提之根本。"本文将从佛教经论出发,系统阐述持戒的十种深层利益,帮助修行者建立正知正见,坚固持戒信心。持戒的本质与内涵持戒(梵语śīla......
佛教文化作业解析,思想精髓与实践要义
2周前 (09-06)助印
佛教的历史渊源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后世尊称释迦牟尼)因深切体悟到生老病死等人生苦难,毅然舍弃王族生活,经过六年苦修后于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证悟成佛("佛陀"意为"觉者"),佛教以"缘起论"为哲学基础,主张通过修行断除烦恼,最终达到涅槃解脱的终极境界。核心教义体系......